上砂镇镇域乡村振兴规划(2021-2035)征求意见稿
揭西县上砂镇人民政府·广东国地规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1年10月
上砂镇镇域乡村振兴规划分为4部分:1、规划背景;2、现状研判;3、规划统筹;4、实施保障。
一、规划背景
广东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提出按照“3年取得重大进展、5年见到显著成效、10年实现根本改变”的要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 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2050 年实现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为落实乡村振兴明确了方向。
实施重点包括八大任务:
1.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2.全域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 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3.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4.创新基层治理体系, 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5.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6.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 提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
7.补齐乡村公共服务短板, 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8.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提高脱贫质量
各职能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出台助力乡村振兴。
如:《自然资源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农业农村部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通知》(自然资发〔2021〕16号)明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范围。(用于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村休闲观光旅游、电子商务等混合融合的产业用地)拓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途径。(单位或者个人也可以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渠道,以出让、出租等方式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大力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鼓励对依法登记的宅基地等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复合利用,发展乡村民宿、农产品初加工、电子商务等农村产业。)
《关于实施点状供地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通知》(粤自然资规字〔2019〕7号)明确在城镇开发边界外使用零星、分散建设用地且符合相关条件的乡村旅游等乡村产业项目及其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可实施点状供地。
《自然资源部 农业农村部关于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自然资规〔2019〕4号)对设施农用地的使用及其对于耕地的占补方式做了规定。
《自然资源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农业农村部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通知》(自然资发〔2021〕16号)明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范围、拓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途径、鼓励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
二、现状研判
(一)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范围:
即上砂镇行政管辖范围,共1个居委、22 个行政村。总面积125.94 平方公里。(数据来源于三调统计)
2、规划期限:
2021-2035年,近期到2025年,远期到2035年。
(二)区位条件:对外交通便捷,内部交通有待优化
1、地理区位:
位于揭阳市揭西县最西部,地处揭阳市、梅州市、汕尾市等三市交界点,西南与汕尾市陆河县螺溪镇毗邻,东南与揭西县五云镇相连,西北与梅州市五华县桥江镇、梅林镇、肖芳镇接壤,距离揭西县城27km,距离揭阳市区约98km。
2、交通区位:
兴汕高速纵贯镇域,距镇区北部约2km处设有上砂出入口,对外交通便利。镇域内部主要道路为省道S508,内部交通较为不便。
(三)人口与社会经济:人口外流严重,经济发展水平一般
1、人口情况:
据统计,2020年户籍人口5.8万人,常住人口3.19万人。近五年,人口呈减少趋势。各村青壮年以外出打工为主,人口外流现象较为严重。
2、社会经济:
镇域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外出务工和经商。
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生产,主要农作物有稻谷、玉米、番薯、大豆等。特色农业以茶叶、三红蜜柚和沙糖橘种植等为主。
第二产业方面,以副食品加工、石材加工为主,工业企业122家,其中有石材加工4家。上山村原有的茶厂现已停产;各村有农户自办的茶叶小作坊。
第三产业方面,旅游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相应的配套设施仍需完善。
(四)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山地广阔,地形呈四周高,中间低。
土壤:肥沃。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长,秋季短;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年气温19.1℃。
年降水量:1800-2400mm,雨量充沛。
(五)历史文化
1、历史沿革
南宋末年——上砂镇是潮汕地区庄氏第一聚居地,抗元名将庄罗将军遗孀黄微德,为躲避灭门之灾携幼子庄诏,从潮阳铁山牛眠埔出发,一路逃往海丰吉康都沙洞(今揭西县上砂镇)潜居安家,至今已有700 多年。
1949 年 ——成立上砂乡,属陆丰县第八区;
1951 年 ——属陆丰县十三区;
1957 年 ——上砂单独建乡;
1958 年 ——改上砂公社;
1965 年 ——划归揭西县管辖;
1983 年 ——改上砂区;
1986 年 ——改上砂镇,镇政府驻上砂圩(社前社区)。
2、文化特色
上砂镇文化底蕴浓厚,镇域内有多处文化场所,其中包括著名的庄氏宗祠、法祖家庙、梅林祠、紫竹庙、上山天主教堂等。其中,上砂镇庄氏宗祠、上山天主教堂被揭西县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砂镇的民俗节庆活动独具地方特色,尤其以庄严宗亲恳亲大会、四月廿庆典、天主教礼拜活动最为著名。
上砂镇的美食同样著称,其中以客家擂茶、客家米呈、上砂饼干、上砂猪手等最为美味,远近驰名。
(六)全域本底:现状建设用地总计8566.66亩,占陆域总用地4.53%
规划范围125.94平方公里(188918.86 亩),其中:农林用地178172.31亩,占比94.31%;建设用地8566.66亩,占比4.53%;自然保留地2179.88亩,占比1.16%。
(七)生态本底
农林用地及自然保留地:180352.20 亩,占全县陆地总面积95.47%.
恢复地类面积为379.6公顷,其中即可恢复122.1公顷,工程恢复257.5公顷
(八)三线衔接
生态红线13.57k㎡
本轮试划基本农田11.45k㎡
稳定耕地面积为11.54k㎡
(九)现状评价
1、交通条件:
特点:地处三市交界,兴汕高速纵贯全域
问题:内部交通不够便捷
措施:重构内部道路体系,完善交通配套设施
2、自然环境
特点:气候条件好,水资源丰沛
问题:山地较多,用地集约节约度不高
措施:集中安置新村,集约节约用地
3、社会经济
特点:人口呈下降趋势,经济增长缓慢
问题:人口外流严重,经济发展水平一般,产业类型单一。
措施:做优一产,发展三产,吸引人口回流,完善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配套,外引内培,实现人才振兴
4、乡村文化
特点:区域文化底蕴浓厚,地方文化特色明显,现存古树、宗祠、教堂
问题: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够
措施: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做好发展乡村旅游开发
三、规划统筹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市委和县委的乡村振兴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 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总目标,做好农村发展工作。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学习和借鉴德国土地整治与农村发展的理念和技术方法,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和平台,优化乡村空间结构布局,实现乡村振兴,成为农村发展的样板。
(二)规划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
城乡融合,优化布局
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均衡配置城乡发展资源,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社会融合,优化城乡发展空间体系。
共建共治、共享发展
加强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共同推进乡村振兴,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使发展成果惠及乡村百姓。
规划先行,精准施策
先规划后建设,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镇域规划。
因地制宜、防止千村一面
尊重镇内各村自然、经济、社会和城乡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开展规划编制工作,科学有序统筹布局乡村振兴工作。
(三)发展定位与目标:
建成现代有机茶园示范区
打造城乡融合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典范
成为粤东地区庄子文化生态旅游明珠
1、循序渐进、合理制定阶段性目标任务
2022年,基本形成乡村振兴发展框架: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并位于全县前列;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
2025年,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和经验:现代农业体系基本建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域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提高;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初步构建。
2035年,全面形成现代乡村振兴体系,构建幸福农业农村生活:农业供给体系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更加完善,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基本实现;全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发展,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充实;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脱贫攻坚成果逐渐稳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全覆盖。
2、形成镇域镇村体系
结合上位规划指引,综合人口规模、用地面积、产业基础、交通条件和资源分布等情况,规划形成“镇区-中心村--基层村”三层的镇村职能结构体系。
镇区:包括社前居委,以及上联村、下联村、新东村、联东村、红星村、联中村和活动村部分区域。结合城镇旅游产业发展,配套旅游服务设施及休闲服务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中心村:4个,分别为汤輋村、新岭村、三水村和径心村。通过联合周边基层村的产业特色,发展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强化自身农业生产,辐射带动周边基层村的发展。
基层村:17个,包括上联村、下联村、新东村、联东村、红星村、联中村、活动村、上山村、上林村、龙门村、活西村、新丰村、北湖村、美丰村、竹苏村、双丰村、古塘村以及径上村,主要职能是承接中心村的带动,辅助镇区和中心村发展。
3、村庄分类指引
集聚提升类:11个,包括上林村、龙门村、汤輋村、新岭村、新丰村、北湖村、三水村、竹苏村、双丰村、古塘村以及径心村,强化主导产业支撑,支持农业、工贸、休闲服务等专业化村庄发展。
城郊融合类:7个,包括上联村、下联村、新东村、联东村、红星村、联中村和活动村。在形态上保留乡村风貌,在治理上体现城市水平,发展服务城镇的一二三产融合产业。
特色保护类:4个,包括上山村、活西村、美丰村和径上村。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建设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
(四)五大振兴-产业规划
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活富裕是目标。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打造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三产融合的“共富乡村”。
发挥区域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集聚优势,围绕上砂镇油茶、砂糖桔等农业产业特色,结合土地规模化利用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发展打造现代农业园区、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的农业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产业体系。
构建“1+N”高质量、高价值、多功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将一二三产业进行融合,开发农产品加工、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创意、教育体验、健康养生等多种功能。
1、第一产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目标:
农业产业现代化基本实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耕种环境,适度发展食品加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当地就业,增加民众收入,城乡协调发展。
措施:
(1)优化农业区域空间布局——对接镇域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农业空间的布局,通过土地整治,促进农业规模化、机械化,高效利用耕地;
(2)实施“一村一品”项目——差异化发展,打造上砂农产品具有知名度的品牌;
(3)优化油茶产业化示范基地——引入社会专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形成形成一体化的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销中心;
(4)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上砂镇农业发展,促进产品与外界的交流;
(5)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支持农业与加工业结合,探索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模式。
2、二三产业:
规划结构:在充分挖掘现状资源的基础之上,依托镇区作为全镇旅游服务中心,全域旅游发展,形成“一心、一脉、一环”的总体空间格局。
(1)一心:综合旅游服务中心
镇区将承担上砂镇旅游服务中心的职能,为镇域旅游发展提供支撑与服务。
(2)一脉:旅游发展主脉
以省道S508为依托,串联镇域南北各主要景点,带动镇域旅游发展。
(3)一环:西部旅游环线
依托乡道,同时规划新增旅游栈道,串联起镇域西部开口石景区、活西油茶种植基地、峰子岩紫竹庙、美丰三红蜜柚种植基地、三水砂糖橘种植基地等旅游景点,形成旅游环线。
4、茶文化+旅游
围绕茶产业开发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科普教育、娱乐体验、品茶休闲、美食品尝、特色民宿、旅游礼物等一系列活动,打造吃、住、游、购、娱一条龙服务。
5、庄子文化+旅游
围绕庄子文化,完善好配套设施,开展文化研讨、古建参观、研学实践、文化节庆、文化休闲等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开发文创产品、手工体验、特色民宿等周边产品,做好庄子文化旅游品牌。
6、产业用地落实
(1)因地制宜、因地施策
集聚界内
向县城或有条件的乡镇城镇开发边界集聚: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关键物流节点集中布局到县城或农业产业强镇。
行政村村庄建设边界内:用于直接服务种植养殖业或需就近利用农业农村资源的农产品加工、仓储保鲜冷链、产地低温直销配送等产业。
灵活分布
村庄建设边界外少量建设用地(点状供地):用于利用农村本地资源开展的农产品分拣、初加工,以及发展休闲观光旅游而必须的配套设施建设。
(2)集约节约用地
重要手段:开展土地全域综合整治
推进土地流转,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农村耕地利用碎片化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乡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全面推进土地全域综合整治,加快提高农田集中连片流转规模,并将土地流转与农业发展、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推动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走具有地方特色的质量效益型农业发展路子。
(五)五大振兴-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是灵魂。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繁荣发展乡村文化。
解决乡村文化动力不足,引导乡村文化发展。着力打造茶文化+庄子文化。
1、树立文化品牌:方向+名牌
确定文化发展方向;开展文化品牌塑造。
2、构建保护利用体系:保护+利用
强化不可移动文化、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加大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工作力度。
3、加强对外交流合作:走出去+引进来
区域文化推广与宣传;多元文化和谐发展。
4、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多元+创新
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加快产业园和基地建设;刺激文化产业消费;发展新兴文化业态。
(六)五大振兴-生态保护
主要措施:对人居环境、道路沿线、水系流域进行景观修复和保护。农田景观大地化、村容村貌多样化;人居环境生态化、河流水系景观化。
1.保留河流原有的自然机理,禁止随意对河道截弯取直;
2.建设生态景观化缓冲带,同时要与生态网络、绿色廊道、休闲廊道建设相结合;
3.修复自然驳岸,完善水、本土植物、动物有机共存的生态平衡系统;
4.利用原生植物、碎石等生物手段净化水质,修复湿地生态;
5.控制污染,严禁垃圾倒入河流、沟渠、坑塘,严禁生活污水直排。
6.构建生态护岸,减少沟渠边坡的硬质化,增加绿化面积,沿沟渠两侧构建水生态系统,起到净化水质、维护河岸的作用,同时具备一定的景观效果。
7.工程生态型护岸
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在坡脚设置种植包,采用石笼或木桩等护岸,斜坡种植植被。
(七)五大振兴-组织建设
打造党建引领、公众参与、协商共治、和谐有序的乡村组织建设。
路径1 :强化基层党建
镇街层面:统筹辖区内的党建工作,协调各单位党建工作衔接。
乡村层面:抓好党自身建设,落实基层党建工作的各项任务。
通过构建责任体系、推动精准落实、强化监督考察抓好基层党建工作。
路径2 :多元主体参与治理
构建政府行政管理、专家行业管理、村集体村规民约、村民先进个人和模范代表共同治理体系。
(八)五大振兴-人才建设
乡村振兴要把人才放在首位。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每一个方面,都离不开人才的重要作用。
路径1 :人才“引进工程”
通过人才引进、能人返乡、校地合作等形式引进人才。
路径2: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和骨干农民为重点,进行系统化、专业化培训,提升涉农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水平。
路径3:人才环境“营造工程”
组建乡贤交流会,引导在外乡贤帮助家乡发展献计献策、招商引资。
推行“一站式”人才服务,为乡村人才提供周到服务,切实解决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等实际困难。
(九)补齐民生短板
完善公共服务与基础服务设施、补齐民生短板。
四、实施保障
全社会共同参与、利益主体多元化
政府引导:战略执行者,负责制定政策和计划,并提供财政支持。
集体运营:土地所有者,基本运营单元,成立村股份公司或合资公司运营集体资产。
村民主体:主要参与者和最终受益者,是股东也是员工。
资本助力:成立各种形式的乡村振兴基金,盘活乡村资源。
企业参与:参与农场经营、农产品加工、旅游服务、民宿开发等经营活动。
智库咨询:提供全流程的咨询服务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附:1、上砂镇发展诉求统计
2、近期建设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