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教师队伍建设新征程的基础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全国教育系统深入贯彻“九个坚持”,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教育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国教育取得今天的历史性成就,离不开广大教师的默默奉献。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教师队伍基础地位更加坚实。地位是发展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概括为“九个坚持”,提出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中,教师队伍建设是其中重要一部分,可见其分量之重、要求之高。2018年1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党中央专门印发关于教师工作的文件,即《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把教师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重点支持的战略领域,优先谋划教师工作,优先保障教师工作投入,优先满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提出了系列提升教师地位的政策。2018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部署实施教师教育的五项重点任务和十大行动。2020年8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聚焦短板弱项,提出创新举措,推动乡村教师可持续发展。
教师队伍履行使命更显担当。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报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德施教、立德树人,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涌现出于漪、高铭暄、卫兴华等“人民教育家”,李保国、黄大年等一批优秀教师典型,以及“时代楷模”钟扬、曲建武、张玉滚、陈立群、卢永根等杰出代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14000多名高校附属医院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武汉抗击疫情,成为“最美逆行者”。
教师队伍制度举措更加完善。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围绕重师德、兴师范、强素质、优结构、提待遇等关键环节建章立制,有力强化了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供给。坚持师德为先。印发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出台新时代高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系列文件,划出师德师风红线,加大师德违规行为查处和公开通报力度。坚持能力为重。启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完善公费师范生政策,提高师范生生均拨款,建立师范类专业认证制度,对师范生教育政策予以改进和完善。“国培计划”实施10年来,中央财政投入超过170亿元,培训教师超过1600万人次,全面提升了教师的素质能力。坚持管理为要。首次出台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办法,完善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全面实施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统一考试,提高教师准入门槛。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启动“县管校聘”改革,县域教师交流轮岗常态化、制度化。印发《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严把选聘考核思想政治素质关,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坚持保障为基。开展专项督导,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全面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为中小学老师减轻不合理负担。实施“特岗计划”,15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710亿元,累计招聘95万特岗教师,覆盖中西部省份1000多个县、3万多所农村学校。
开启教师队伍建设新征程的方向
目前,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区域、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是1732万专任教师支撑起了全球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助力了我国教育的大踏步前进。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教育必须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素质提升的根基、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各类人才。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础,教师是基础的基础;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战略制高点,教师是制高点的制高点;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创新生长点,教师是生长点的生长点;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教师是根本的根本。
要清醒看到,虽然我国教育整体大踏步前进,但实现高质量发展还要付出巨大努力,让人民满意还任重道远。有的地方对教育和教师工作重视不够,在教育事业发展中重硬件轻软件、重外延轻内涵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亟须加大;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有待深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较为薄弱,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有待加强;有的教师素质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师德水平需要提升,专业化水平需要提高;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地位待遇有待提高;教师城乡结构、学科结构分布不尽合理,准入、招聘、交流、退出等机制还不够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亟须理顺。
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找准教师队伍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以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破除教师发展方面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教师队伍从专项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变,实现教师队伍从基本支撑向高质量支撑转型,开启全面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新征程。
来源 | 《光明日报》、揭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