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西县位于广东省东部,揭阳市西部,潮汕平原西北部,榕江南河中上游。东连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南邻普宁市,西南接汕尾市陆河县,西北与梅州市五华县为邻,北与梅州市丰顺县接壤。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北回归线横贯县境内。1965年建县。因位于揭阳市西部而得名揭西。地貌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三大类型,西北部重峦叠嶂,中部丘陵起伏,东南平原低洼,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李望嶂为全县最高峰,海拔1222米;东南部榕江河岸边鲤鱼沟海拔3米,为全县最低点。境内有汕湛高速、潮惠高速、兴汕高速(华陆高速)3条高速公路经过,全县有高速出入口8个。
揭西县曾出土夏、商、周、先秦石器,是巾山、明山、独山三山文化发源地,是广东省革命老区之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潮客文化形成“山、水、潮、客、侨、史、庙”为特色的旅游资源,全县大小旅游资源100多处,地下温泉12处,其中,自然旅游资源有以大北山国家森林公园、京明温泉度假村、大洋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广德洞天、石灵古刹为代表的山地生态旅游资源,黄满寨瀑布群、龙潭瀑布、石内河冰川遗迹为代表的溪流瀑布旅游资源,东星埔温泉、五经富温泉为代表的温泉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有以三山国王祖庙、钱坑石灵寺、天竺岩为代表的民间信仰胜地旅游资源,棉湖古镇(打铁街、永昌古庙、兴道书院、郭氏大楼)等为代表的历史古迹旅游资源,棉湖战役东征军指挥部旧址、河婆象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大北山革命历史纪念馆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民俗风情游资源有被广东省评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山国王祖庙祭典、棉湖锣鼓标旗巡游、大溪李氏宗祠祭典,以及棉湖镇郭氏大楼、灰寨镇新宫林苏州式古民居、九厅十八井等为代表的潮客风情古建筑;美丽乡村旅游资源有京溪园镇粗坑村(广东省最美乡村)、金和镇山湖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广东美丽乡村特色村)、棉湖镇鲤鱼沟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樱山花谷景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广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南山镇火炬村(广东省第一批“红色村”党建工程示范点、广东文化旅游名村)以及坪上镇石内片、龙潭镇关山村、塔头镇旧住村等一批乡村景观。
揭西县是一个潮客交融的地方,形成客家菜和潮州菜两大菜系。客家菜,广东三大菜系之一,用料以肉类为主,突出主料,原汁原味,用料粗犷,粗中有细,讲实惠重保健,以炖、烤、煲、酿见长,其中代表菜肴有咸菜焖猪肉、酿豆腐等。民间风味小吃品种40多种,特色风味小吃主要有:细粄、客家擂茶、南山包粄、大洋苦笋、薯粉豆干,春卷、软饼、薯粉粿、反沙芋头、芋泥等。
【自然地理】位置 揭西县位于广东省东部,揭阳市西部,潮汕平原西北部,榕江南河中上游。东连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南邻普宁市,西南接汕尾市陆河县,西北与梅州市五华县为邻,北与梅州市丰顺县接壤。
范围和面积 揭西县位于北纬23°18'53”至23°41'13”,东经115°36'22”至116°11'15”之间,北回归线横贯县境。县域面积1347平方千米,东西长51千米,南北宽36.6千米。
地貌 揭西县地处莲花山支脉大北山南麓,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地貌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三大类型,其中山地占62%,丘陵占24%,平原占14%。西北部群山绵延60多千米,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6座,最高峰李望嶂海拔1222米。中部丘陵起伏,多为矮山。东南部平原坦展,海拔在20米以下,最低海拔3米。从土地利用现状分布看,农用地分布垂直地带性特征明显,耕地连片分布于东南部潮汕平原区、沿交通干线布局在狭长的山间河谷地区中;园地主要分布于丘陵山区;林地主要集中于大北山区及南阳山区。
【气候特点】 揭西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冬季少雨;春季常有低温阴雨,夏季雷电多发,冬季霜期短。2019年全年平均气温22.6℃,较历年平均偏高0.8℃;极端最高气温37.4℃,极端最低气温5.0℃。全年降雨总量2084.8毫米,比历年偏多20.9毫米。全年日照总时数1837.0小时,比历年偏多88.3小时。
【资源物产】矿产资源 揭西县矿产资源种类繁多,主要分布在县境的北部、西部及中部,多呈断续零星分布。2019年,全县金属矿产有钨、锡、铜、铋、钼、铅、锌、钴,贵重金属矿产有金、银;稀有金属矿产有铍、铌、钽及稀土矿,其他金属矿产有水晶、黄铁矿、钾长石、瓷土。
土地资源 揭西县域土地特征与广东省大部分土地特征相近,县域面积1347平方千米,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基本合理。根据2018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全县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83.3%(其中耕地17.3%,园地7.3%,林地68.8%,其他农用地和少量牧草地6.6%),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8.8%,未利用地占7.9%。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技术规程》制定的分类系统,全县土壤划分为水稻土、黄壤、赤红壤、潮砂泥土4个土类、8个亚类、29个土属、51个土种。全县耕地利用结构大致分灌溉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和菜地5类,有机质含量平均1.6%,属四级。
水资源 揭西县境内河流纵横,水系发达,流域控制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干流榕江南河,一级支流龙潭水、上砂水、石肚水、横江水、五经富水,二级支流灰寨水。干流、支流总长260千米,总控制集雨面积2984平方千米。揭西县受南亚季风气候影响,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2235毫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8.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4亿立方米,全县水资源总量19亿立方米。是年,全县人均水资源量2215立方米。
【环境质量】2019年,揭西县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主要流域榕江南河监测断面保持在Ⅱ类水质标准以内,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良好,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平均值均达国家空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环境噪声等效声值平均值均达声环境功能指标要求。
【方言】 揭西县有潮汕方言和客家方言两种不同的语言。潮汕方言也称“潮州话”“潮汕话”“学佬话”,潮汕话18个声母,61个韵母,8个声调,保留着许多现代汉语所没有的古语音、古字音、古词汇和古声调;客家方言与古汉语同出一源,有许多共同之处,21个声母,75个韵母,6个声调,保留着许多古汉语词汇、丰富多彩的熟语和特殊的语法特点、特殊词汇和单音节词。境内方言有客家话、潮汕话。其中操客家话的有上砂镇、五云镇、良田乡、坪上镇、河婆街道、龙潭镇、南山镇、灰寨镇、京溪园镇、五经富镇10个乡镇(街道)的居民,占全县人口57%。操潮汕话的有棉湖镇、钱坑镇、金和镇、凤江镇、大溪镇、塔头镇、东园镇7个乡镇的居民,占全县人口43%。揭西县操客家话与操潮汕话相连接壤的村庄,人们长期以来毗邻而居,在长期的交往中,居民两种方言皆会讲,比如京溪园镇曾大寮村、大鹿村,灰寨镇东联乔上村、金星乌犁村,东园镇黎宅埔村,塔头镇鹅毛溪村、大园村等。
【民族】 揭西县人口主要以汉族为主,有极少数的少数民族人口。2019年,全县主要有壮族、苗族、土家族、瑶族、黎族、侗族、布依族、彝族、满族、仡佬族、哈尼族、傈僳族、藏族、维吾尔族、毛南族、畲族、俄罗斯族、白族、回族、独龙族、水族21个少数民族,户籍人口1795人,主要来源于婚嫁。
【宗教】 揭西县宗教有天主教、基督教、佛教。其中,天主教于1820年传入揭西县;基督教于1868年传入揭西县。2019年,揭西县有宗教团体4个,分别是揭西县天主教爱国会、揭西县佛教协会、揭西县基督教三自爱国会、揭西县基督教协会;登记在册宗教活动场所57处,筹备设立宗教活动场所1处;全县宗教教职人员42人,信教群众3.9万人。
【历史文化】 揭西县是广东省革命老区之一。大革命时期,周恩来带领东征军在棉湖打响中外闻名的“棉湖战役”;土地革命时期,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大北山开辟革命根据地,红军第十一军在这一带建立苏维埃政权;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潮汕地下组织在大北山周围建立广泛的秘密活动据点,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活动基地;解放战争时期,潮汕地委把大北山作为潮汕军事斗争的中心战略据点。
揭西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河婆街道象山、北坑岗、玉峰顶,五云镇鸡麻斗,坪上镇赤岭埔,五经富镇虎尾岽,金和镇石牛埔和棉湖镇贡山等地,曾出土夏、商、周、先秦石器。赤岭埔出土过秦代五岭戍卒的墓葬及兵器。从隋代起,揭西县便是巾山、明山、独山三山文化的发源地。
揭西县是一个文物大县,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揭西县登记447处不可移动文物点。2019年,揭西县有文物保护单位55处(其中省级7处、市级9处、县级39处)。诸如棉湖镇郭氏大楼、大溪镇井新古寨、灰寨镇乐善处民居、良田乡允庄楼等,都是潮汕民居的精品。
揭西县保存着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项目有三山国王祭典、大溪宗祠祭典、锣鼓标旗、木偶戏、灯谜等7个。市级项目有擂茶、炒茶制作技艺等22个。
【揭西名片】 揭西县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先后获得“国家绿化先进县”“广东省国民休闲旅游示范县”“广东省商务生态旅游示范区”“广东绿色名县”“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等称号。2019年,揭西县获评“中国天然氧吧”,首批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第九届广东省县(市)域旅游综合竞争力“十强”;京溪园镇被评为首批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金和镇山湖村、棉湖镇南门里被评为首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社区)。